找回密碼
 註冊
查看: 551|回覆: 1

調景嶺寮屋區

[複製鏈接]
發表於 2023-5-13 23:30:27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登入後,內容更豐富
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賬號?註冊

×
調景嶺寮屋區
1948年國共內戰,戰事由黃河流域蔓延至長江流域。很多戰敗及受傷的國民黨黨員都南逃到廣州,但最後都失守。後來大部份中國國民黨黨員都跟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,但其中亦有很多逃到香港。由於當年中國共產黨不敢對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進兵,於是很多躲避赤化的大陸人士都到了香港。其實來港的國軍老兵最初都不是住在調景嶺的,而是當年港英政府安置的香港島摩星嶺公民村,然而在1950年6月18日,一群約80餘人的左派學生前往摩星嶺難民區向老兵們挑釁,最後更演變成流血衝突。
1950年4月18日,香港政府行政局的會議上,擬定於摩星嶺難民營搬遷到大嶼山的梅窩。後來因當地村民強烈反對,把這群老兵和家眷約7,800人遷往調景嶺。後來,香港政府社會局救濟署署長李孑農取「吊頸嶺」的諧音,改稱為「調景嶺」,有「調整景況」之意。
早年其位置十分偏僻,比摩星嶺荒蕪得多,自成一角。山上沒有水沒有電,就連半點生活條件都沒有,同時沒有道路往外面。對外的交通工具只能依賴前往筲箕灣的渡輪。待至1956年,寶琳路建成,調景嶺居民才有一條道路通往九龍市區。
調景嶺具有很濃厚的政治色彩,嶺內各學校於每年10月10日都會放假及全村舉行儀式紀念中華民國成立,並長年掛起青天白日滿地紅旗,在英國統治時期並不刻意干預這些活動的進行。
政府初時在調景嶺興建超過1000個只以油紙塔建簡陋A字屋棚,長闊高均約為8尺,每個A字棚往4個人。這次搬遷人數共6921人,包括5592名男性,1329名女性。(據1950年的調查,這6000餘人中,大數為成年男性,年齡介乎20至40歲之間。16歲以上的婦女只有577人,15歲以下兒童則有610人;傷殘人士1763人,他們的家屬有477人)居民來自不同省份,當中大半是退伍軍人,但也有不少是政界與學界人士,甚至包括國大代表、立法委員、中學校長等。據說他們一般不會輕易表露過去在大陸的身分。其後,陸續有更多人從外頭搬到這裡,僅不足半年,估計沒有飯票而居往在調景嶺的人口已達5000-6000以上。換言之,1950年12月,調景嶺的人口已逾10,000。居民以難民自居,由當時的社會局(社會福利署前身)派發糧食,後期由港九熱心人士組成港九救委會開展救濟工作,並在營內設立難民服務處提供協助,另外天主教教會及基督教方面亦提供就業,教育等大力協助,村內曾設有多間學校如天主教鳴遠中學,慕德中學等,基督教靈實醫院亦隨後建立。
隨著居民出外打工及開始山寨式手工,生活漸漸改善,並形成倚山而建,橫區而治的獨特社區,政府在村內只設郵局及消防局,警署在山頂上,村民自設治安隊巡邏以防左派入村及在水源下毒,守望相助,而台灣方面曾安排渡輪接載部分退役國軍返台灣。

寮屋區清拆
但隨著香港主權即將移交,及將軍澳新市鎮的發展,政府於1995年4月4日正式宣布清拆調景嶺寮屋區,寮屋區在1996年4月至7月期間清拆,所有居民在政府賠償下,被遷徙至其他地區,約有6500名調景嶺平房區居民獲安置入住公共房屋,當中很大部份的人都遷進了將軍澳的厚德邨。直到現在,他們還過著跟從前在調景嶺一樣的守望相助的生活。

評分

參與人數 1魄力 +10 +100 魅力 +10 黃金 0 收起 理由
LasCases + 10 + 100 + 10 0 用心回應,版主認同

查看全部評分

發表於 2023-5-14 22:57:51 | 顯示全部樓層
都係香港標記。
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

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Archiver|聯絡我們|141華人社區

GMT+8, 2024-5-20 21:36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